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

股票作手回憶錄 > 讀後心得。


因為股友的推薦買了這本書 (真的如很多人說的:翻譯得不盡理想)。因為股友的推薦買了這本書 (真的如很多人說的:翻譯得不盡理想)。
以往有很多人節錄過本書的重點和主角(或作者) 說過的話。所以就不再強調那些,只把內容分成幾個段落。並以個人的觀點來探討隱藏在其中的邏輯性。


【第一階段】主角(14~21歲) 在空桶店可以輕易的贏錢,可是同樣的操作模式為什麼在交易所卻慘賠?

書裡所提的都是舊時代的營業模式。也勾起我某些回憶。1985年,為了想取得日本sony經營模組的講師資格去高雄待了1個月。在電梯裡巧遇大學同學。他常在樓上的地下期貨出入。所以就順道去參觀和小玩了一下。那個就像極了書中的空桶店。

那家地下期貨,期貨價位參考來自國外,但是交易單並沒有真正下給國外的交易所。所以無論成交量多寡都不會干擾國外的買賣盤。多空互抵後多出來的量都由店家自行吸收。
舉個例子:下買單100股(口)之後。下一筆跳出來的價位30.0就是雙方認可的成交價。因為沒有和國外實質連線,一切由店家吸收,所以不用等相對應的賣單,即刻成交,不會有延遲。

主角的下單法是:”憑著看紙帶的經驗,去研判接下來的幾個盤價,可能是漲還是跌?”。可說是只看”極短線”,數分鐘之內就見輸贏,一天之內來回數十次是常態。
因為保證金很少,所以假如看錯時虧2點(含費用),可是看對時卻可賺到3點以上(扣費用)。雖然看似賺很少,不過主角自述成功率有7成,如此反覆數次,一整天下來,收穫就很豐厚。
獲利的關鍵就在,對盤勢的高敏感度、極短線的操作&不會追繳保證金(有如絕對的停損)。

那為何相同的操作去到交易所卻虧光了?如果沒有經歷10多年前美國人工盤的人恐怕不易了解。

人工盤顧名思義就是採用人與人的搓合,美國比台灣晚了很多年才改用電腦。
假如市價買100股(口),交易員必須逐步找到相對應的賣單,假設先成交20股,價格30.0,但是後面的80股,賣方減弱,所以可能30.5*20 、31.0*20、31.5*40。
所以最後的成交價平均會落在31.0。會有時間與價位的延遲。同樣,賣出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壞價。
如果遇到快市時就會更嚴重。就算看對了局勢,但是因為賺的利差太小,根本沒辦法彌補人工交易延遲所造成的損失。有時候還會丟單,損失賠償難以認定(小弟就有數次經驗)。

主角初期在空桶店,那裏只有單一價位,買價賣價都相同,也沒有"限價"或"市價"的差別。可是後來在交易所,如果用限價單不易成交,用市價單又常會有無法預估的損失。所以主角那種極短線的操作方式,就算看對的機率有7成,也得不到優勢。

另外,在空桶店萬一賠光保證金,就直接斷頭。沒有價位延遲,也不被追繳保證金,等於店方幫忙他停損。但是在正規的交易所賣股票時,必須有相對應的買方,最後的價位就難以控制。等於少了一個自動停損的機制。

這兩點就說明了為何在空桶店輕鬆能贏的方法,到了交易所卻慘賠。



【第二階段】主角(21~26歲1902~1907) 跌倒數次,每次都在檢討和修正中再度站起來。每次都是寶貴的一課。直到賺到第一個一百萬。

主角說自己這階段是在『學習操作』,過去只是憑超優的感覺下單,至於知識和頭腦根本談不上,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的愚昧。
那到底主角在這5年裡學到了甚麼?做了甚麼改變?

1. 主角:這五年讓我曉得不應該只是下個小賭注,賭接下來的幾個報價,而是應該去研判即將發生的大波動。(逐步由看紙帶的極短線變成統計機率的短中線操作)。

所謂”看紙帶”,就有如我在他樓說的”看線型的走勢”。個人是認為這個能力是可以訓練的,不過本書作者認為這是主角先天的能力。
happywork01 wrote:
【線型的走勢】這要自我訓練,常把右邊遮起來預測。久了就有一定的功力。
好像錯身而過的一位女士,不需要用尺去量,憑感覺就可以在不到半秒的時間內,分辨出年紀和美醜。這感覺是長期的經驗累積。...(恕刪)
用感覺看線圖的走向,短線就看分鐘線,長線就看週或月線。可用於短也可用於長。但是主角當時,看紙帶只能看到極短的狀態(有如現在的1分鐘線)。如果只憑看紙帶,想把操作週期拉長到中短線,就必須加入其他判讀的因素。主角採用的不是基本面or消息面,而是籌碼面&資金面。籌碼與資金是放在天平的兩端。籌碼多資金少就布空,反之就布多。可參考<小聲地說:自己做空輸了>的#261。

2. 主角:想打贏大陣仗,就不能再用那把舊獵槍和BB彈,要換一把連發步槍。(由個股的投機分析轉換成大趨勢的研判和操控)。

隨著主角的獲利,能運用的資金也越來越大,如果單壓少數股票,過度的扭曲最後市場沒辦法消化。在幾次測試後,主角體會到,”所有股票都隨著主趨勢而動,不須像過去一樣專注在個股”。如果A漲B漲,那C最後一定漲。但這個觀念,曾經讓他陷入困境,只是最後都讓他堅持到了,算是幸運嗎?

3. 主角:針對過去一個星期進行分析,遠不如預測未來幾個星期來得重要。(由對”過去”的技術分析提升為對”未來”的機率預估)。

好比開車,眼睛是要盯著前面,不是看著照後鏡。如果只顧著看後面(已發生),自然看不到前面即將發生的狀況。有這個體認後,主角把他操作的時機往前移動了一些。

4. 主角:我出場的理由,是因為我估計情勢已反映了近期的未來。我可不想讓下一次的反彈把我掃地出門。(雖說縮手不動才能賺得多,不過能安全出場也不失良策。雖說要等訊號才動,但自己往往就是訊號的製造者)。

作手要左右市場不是太難的事,但是能完全離場才能實現盈餘。很多作手在股市陰溝翻船,通常是做得太深,輕忽了反嗤的力量。

賺到第一個一百萬那一天,主角說感覺起來像是當了一天的國王。
主角:因為這一次,我是用冷靜的頭腦作出正確的研判。不是靠第六感,也不是靠紙帶的研判。是我分析影響整體股市的情勢所得到的結果,不是用猜的。既然看到即將發生不可避免的事,那我當然非行動不可。

2017-02-24 18:43  #26
【第三階段】主角(26~34歲1907~1915) 因為誤信他人的意見,結果賠光了之前所賺的100萬,還多欠下了100萬。連著數年,在負債的壓力下操作都難有起色,1915年不得不宣告破產。

先提一下,他為何會誤聽他人的意見?
就我本人與周邊親友的經驗,人生總難免會有那麼一兩次被某個很會推銷的人說服,迷迷糊糊地接受了對方的想法,即便這樣做是很違反清醒時的常識。但真的有些高手可以賣給赤道居民一整套滑雪的裝備。
投機界的泰斗遇到了推銷(或詐騙)界的泰斗,結果? 

欠下100萬美元!今天如果換成是我,絕無再起之時。不過,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給主角機會,那些人知道主角的經驗和名聲是無價的。雖然以負債收尾,但是這八年內累積的知識,將來東山再起的機率非常高。(所以先施予小惠,未來的回收絕對大過很多,這可能是這些人的想法吧。)
那麼主角這八年裡除了那200萬的教訓之外,到底還增長了些甚麼?

 嚴格說這階段之前,主角頂多算個投機者,這八年內才真正銳變成『作手』。大多數的名言也都在這個期間淬鍊出來。

 以前是被動等訊號,現在是在接近轉折之前,『給市場一把推力』主動去製造出訊號,或者說是”明顯的趨勢”。
 廣泛布局,單點突破,有如敲碎玻璃、擒賊擒王。當然要先知道現在到底領頭股是哪一支,就能發揮槓桿的效果,取得最大的利益。掩護出貨時也是這樣。(以上兩項是作手寶典,一般人用不上,不過能知己知彼也不壞。)

 主角:「人之所以會做某件事,是因為身邊的人都在做同樣的事。」
眼光已由沒生命的行情紙帶,多了關注周遭群眾的心理。
(低買高賣真的很難。看到身旁的人因為賺錢而開懷大笑,很難耐得住不買,聽到身旁的人因為賠錢而低泣,很難不跟著賣。)

 主角:「行情會往阻力最低的那一邊移動。」
研判行情紙帶有如開車,只能看清楚前面一小段路況。看得清楚的好好開,太遠而看不清楚的,沿路都要睜大眼睛,留意隨時的變化,不要盲目去猜那一段看不清楚的道路或終點。(很多人誤以為不要猜就是閉上眼睛,這個誤會大了)。

 主角:「這個遊戲有如撞球,不只要撞球進袋,還要想著之後母球會停在哪裡?」如果想研判更遠的那一段路的終點,那就不是透過紙帶,而是要有未來基本面研究為基礎的機率研判。主角在這階段開始加入了基本面的考量。

 開車的路程,會發覺前面有些小丘,在股市來說就是壓力點 (百位整數點或曾經出現大量的點)。上小丘會有壓力,甚至會滑退。但是過了之後,將往前衝出一大段距離。(這個檔不住的下坡段原理,確實在短線操作上我也有在運用。)

 分批建立部位,行情越往確認的方向走就越加碼,否則縮手不動。(以當年的作手來說,逐步加碼有助於催動行情,但如果是現代的散戶,還是以安全為主。)

【第四階段】主角(34~59歲1915~1940) 該有的知識在經過上一階段的磨練後大致都已經具備,所以在這階段就逐步收割,賺到了上億美金。只是,雖然已經擁有能縱橫股市的『知識』,但畢竟沒能完全消除『貪婪』。最終以悲劇收場。

作者一再強調,他寫該書的原意是:”在投機的市場裡,沒有人能贏”。可是大多數人卻認為這是在歌頌主角的事蹟。誰說沒人能贏?主角不就贏了。他做得到的,他人只要用對方法也一樣做得到。
是啊!怎麼說沒人能贏?答案就是:”在股市裡待太久了”。以前我曾經這麼形容期貨:期貨裡沒有贏家,因為沒有人把贏的錢放入口袋帶走,只有輸光或蹬直(錢也是他人的)之後才會離開。

如果說這個時段主角還有比上一階段更進步的地方,那就是:
1.『第六感』。他常有靈感突然在瞬間做出決策,並且很正確。外人看起來會以為是蹦出來的第六感。但他自己解釋,那並非第六感,只是平常的知識和經驗,因長期的訓練,不需要事先逐一研判,而能在短時間自然湧出單純的直覺。

2.完整的知識,讓人容易判斷並站在機率高的那一邊。但是市場也常常出現在那機率較小的那一邊,是該忽視的短期波動還是該正視的長期趨勢?經驗就是等著在這時候發揮功效。(所以雖讀過百本書,如果經驗不足還是容易在關鍵時刻亂了手腳,不知如何應變。)

主角1915年在股市20年還負債100萬。1940年更以結束生命收場。
很多人嘲笑說:這樣的人生經歷有甚麼好說的。

他總共在股市45年,可以說比大多數人都久。中間曾贏過一億美金,如果計入通膨,應該值現在的數百億。他留下的事蹟和名言被財經界奉為教材。
或許裡面說的手法有半數都已經不符合現在的市場,或許翻譯得太爛,或許人物亂跳,而讓人霧煞煞。不過當我的資歷不到他的一半,當我贏的錢不到他的千分之一,那除了以李佛摩自訴的缺失來警惕自己之外,也唯有尊敬他了。

時間上就分為四段,第三段內容可談的最多,大概人在困頓中最容易去嘗試和成長吧。
全書567頁,我卻只用4頁來談論,實在懶惰。這不是重點簡報,而是提出的都是我能了解的,對看不懂或不了解的部分就沒有提,相當抱歉。

【雜記】就是李佛摩的名言,或是不起眼的文段,無法確認是在以上哪一個階段領悟出來的。個人認為一個人所說的話,須配合當時的人生階段和時空背景來解讀,才能更瞭解其中的涵義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李佛摩:「華爾街上根本沒甚麼新鮮事,不管今天發生了甚麼,以前都發生過,將來也會發生」。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成本書的招牌。不過到底是『甚麼事』? 

網路上有人說是”貪婪”,不過我想每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不同。通常會指向自己曾經受傷的事情。追高?殺低?認賠後卻反向急漲?凹單?…..如果自己曾經懊悔做錯的其實不是新鮮事,那感覺上多讓人舒服。
有人願意發表一下自己對”沒新鮮事”的看法嗎?

個人是認為"沒新鮮事"指的是 ”喜歡追逐明牌和小道消息的人永遠大過喜歡自己動腦求知的人很多”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李佛摩:「自營商、作手或炒股集團所持有的股票,如果多於他們打算長期持有的數量時,就會想盡辦法,利用各種工具拉高股價出貨」。
李佛摩:「經紀商為了更多的利益,會接受內部人士的委託幫忙賣出大額的股票。」

不禁讓人想起,常聽專家鼓吹:「外資正在炒作這支股票,大家趕快上車吧。」
試想,任何大戶炒股都是為了賺錢。雖不能說把把賺,不過會輸給散戶的機率相對較小。處處跟著大戶做,最後大戶贏了跑了,那留下來輸的是誰?

我曾兩次把這觀念說給那位在中華電信裡任職多年的同學聽,當時好像聽明白了。不過一陣子之後,還是問我:「聽說誰誰正在炒某支股票,是不是該追?」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時市場上很多人因為李佛摩的盛名而跟著做單,不過幾乎都以悲劇收場。

A和B兩個人的經驗和操作方法都很相似。某次都看對了一支股票會拉到200,行情也果然持續上漲。當來到了滿足區,A掛198反手空,B掛199反手空。但最高點湊巧來到了198,A順利返多為空,然後行情急轉直下。

此處不是討論他們的操作正確與否,是說能力相當的兩個人也會因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。(所以平常再理性的人,面對股市,還是難免會迷信,屈服於命運的難以掌握)。更何況是去跟他人的單,很難跟得上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李佛摩:「空頭摜壓絕對不是股價跌跌不休的主因,慘跌如果不是市場有問題,就是公司有問題」。(公司是指公司的大股東,空頭往往成為公司派偷賣股票的代罪羔羊。)

股票漲跌當然脫離不了供需問題。也就是籌碼(權值)與資金。但是籌碼有長年壓箱股和短期投機股兩種。

通常股票無關基本面的波動都是『短期投機股』和『短期流動資金』在相互較勁。這種波動不會太大。刻意拉上去就會下來,刻意壓下去也會上來。有如游泳池的水,波浪在人散去之後會歸於平靜。
可是當基本面大幅變化時(散戶會晚好幾個月才知道),或是股價超貴或超俗時,就會造成長年壓箱股票的鬆動。這種漲跌勢就會相當持久且兇猛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弟在某一樓曾提出 ”空頭不死,多頭不止” 是無稽之談。也提出證明說:高點時空單非但沒有減少,還更多。空單是絕對不會死的。
當來到接近頂點時,空單是在增加,但是增加空單的人還是之前放空的人嗎?

李佛摩:「當放空的人已經由原先主導做多的人轉成主導放空的人之後,股市就會反轉」。

當原先放空被軋到的人在稍微修正後,得到了喘息的機會。雖然還是看壞後市,但是投機或恐懼的心理會讓人反手做多。恰好給了新加入主導放空的人有加碼的機會。

最後只有一個贏家,就是當初拉抬上去的人,在大家一片看好之前悄悄出脫,並在一切成熟時,全力賣出甚或放空。一路看多的或是由空轉多的,應該都不是贏家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網路上有人把李佛摩和巴菲特拿來比較。個人認為一個是單人操作,一個是集資操作。操作理念、標的物和手法一定會差異很大,幾乎無法比較。

如果拿柯斯托蘭尼來對比李佛摩,或許還有些可談。兩人都是單人操作。兩人都是投機。有很大的部份兩個人很相似,但還是有以下的不同:

柯老行事小心,操作週期比較長,所以比較重”值”,低買高賣。他只在乎未來發生的機率,完全不考慮技術面。耐心等情勢的變化,但不主動創造局勢。
李佛摩行事大膽,操作週期比較短,所以比較重”勢”,追漲殺跌。雖以基本面選股,但以技術面為主。操作上傾向於作手的作法,能點燃爆炸的引信(如果有炸彈的話)。

他們對股市的基本態度,本質上並沒有衝突。至於倆人不同的操作模式恰好個人也都有在用,分別用於長短線。
李佛摩的後期也比較重”值”,但是畢竟野心大過柯老很多,以至於稍一不慎就出了事。

'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PS.憑良心說,這本書的編排和翻譯感覺像是對股市很外行的人。很粗糙,讀起來霧煞煞。
聽說,李佛摩的書還有另外一本是他本人寫的。內容似乎與本書有些差異(小弟沒有讀)。

‘------------------- 讀後心得到此完結,感謝大家全程的耐心閱讀。

maxester111 wrote:
請問書中提到的一句話"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移動"
不是很了解,
該如何去理解這句話?
您好!
這段,我確實是沒解釋得很好。

happywork01 wrote:
【第三階段】 
主角:「行情會往阻力最低的那一邊移動。」
研判行情紙帶有如開車,只能看清楚前面一小段路況。看得清楚的好好開,太遠而看不清楚的,沿路都要睜大眼睛,留意隨時的變化,不要盲目去猜那一段看不清楚的道路或終點。(很多人誤以為不要猜就是閉上眼睛,這個誤會大了)……(恕刪)

哪一邊阻力低?主角在書中有提到,先由”紙帶”透露出的訊息,得知市場的瞬間走向。接著實際下一些單去證實阻力的大小。正確的話就能預估市場將往阻力(或稱壓力)小的那一邊移動。
不過,”下一些單去測試”是作手才有的本事(也因為以前沒有電腦)。一般人只能由”當前線圖”與”買賣盤中的市價單”強弱來研判。

另外之所以會用開車來解釋,是因為行情的變化就有如道路的左彎或右拐。
開車要順暢,就要開在阻力最小的路徑上。不循著路開,就很顛波難開,甚或受傷。

開車跟著路走,要盯著眼前的路,不是回頭看後方的路,也不是去猜測還很遠的路。
操盤跟著行情走。要看著當前線圖與壓力的變化,不是去統計過去的漲跌,也不是去猜測很久未來的行情。

以上只是讀後心得,反映主角在短線上的思維,並非操盤指南,無關對錯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